第(2/3)页 “注意,在制胶过程中注意做好防护,切勿烫伤。”钟医提醒道。 “假好心。我会出事?”杨光没气的说道。 两人,待胶溶液温度下降至60℃左右时,滴加少量GelRed,振摇混匀后缓慢倾倒人插好梳子的胶槽中,他们尽量不产生气泡,以免影响电泳效果。 待胶凝固并冷却至室温后。即可将其转移至电泳槽中,准备电泳。 下一步,两人依次将样品、对照药材、空白对照加入胶孑L中。 杨光特别小心,手十分稳,没有戳破胶孑L边缘或戳穿胶孔底部。以免影电泳效果。 “他们现在再加加样缓冲液,这样做主要是两个作用。” “一方面其密度较大,可使样品沉积在胶孔底部,避免样品上浮外溢,保障电泳条带密集紧凑,防止扩散。” “另一方面,其中添加染色剂。可以在电泳过程中指示前沿。电泳结束后。可将凝胶置于凝胶成像仪上进行检视。” 张兴运说道。 而杨光这么一路实验坐下来,正如张兴运在报告之中所写的那样。 在与对照药材凝胶电泳图谱相应的位置上,在100~250 bp应有两条DNA条带,空白对照无条带。 只有一点有点问题。 “为什么其中有一条条带中出现弥散的情况?”杨光疑惑的问道。 “出现弥散的原因只可能两种。”钟医想了想回答道:“一方面可能是制胶所用缓冲液与电泳缓冲液不一致,应保持一致。另一种,可能是电泳缓冲液长期未更换,缓冲盐浓度变化,或缓冲液被污染,应及时更换缓冲液。” 钟医的回答打消了杨光的疑惑。 实验做到这儿,杨光也明白了,钟医没有撒谎,张兴运的报告百分之百真实。 整个实验的难点就在于酶切反应。 但是两人都是实验室的好手,自然不会因为这一点小问题出问题。 “现在华夏有什么重要是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吗?我说的是已经有标准的。”杨光问道。 “目前仅有蕲蛇、乌梢蛇的分子生物学鉴别收入我国医药中标准,分别采用了PCR和聚合酶链式反应-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别方法。还有就是我们刚刚做的川贝了。”钟医回答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