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三十七章 血瘀微观辩证-《重振中医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比如:血管内皮细胞、血液流变学、血小板功能、微循环、靶器官、基因及信号通路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病血瘀。”乐寿回答道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朱阳明不说话了,他就看着乐寿,期待乐寿下面的回答。

    “举个例子吧,比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。这是高血压血管最明显的一个难点,那我们能不能用高血压病血瘀证病人血清作用于内皮细胞之后,看细胞发生了内质网的应激反应?而且并且在持续的刺激下,看看它们到底是准备运作?”乐寿说道。

    “这是微观?是西方医学的观点!”朱阳明说道。

    乐寿笑了,这不是西医,这是现代医学。

    “难道中医就不注重血液流动和变化了吗?不,我们比他们注重的更早。”乐寿笑着回答道。

    “你的意思是?”朱阳明。

    “记录血液流动性、凝滞性和血液黏度的变化,可能血液流变学向浓、黏、高凝聚状态发展的方向就是高血压病情进展的微观写照!”乐寿说道。

    “之前我们太讲究自我感觉了!现在,你想要把它数值化,让后面的人更加清晰?”

    朱阳明说出这句话之后,自己的后背都产生了一股凉意。

    这是中医!又不是中医!

    这是中医吗?

    朱阳明反问了自己一句。

    “继续说。”

    朱阳明说道,可是他拒绝不了继续听下去的冲动,他想要了解,想要看一看乐寿的脑子里面,到底装了些什么。

    “还有,比如说微循环!它是指直接参与组织、细胞的物质、信息、能量传递的血液、淋巴液、组织液,高血压与微循环密切相关,看看微循环是不是血瘀证的基本表现?”

    “比如,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不仅与血压水平、血压昼夜节律有关,而且与血压变异的幅度及血压负荷值也息息相关,对于波动性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防治,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加清晰?”

    “再比如,高血压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,中医证型在基因表达上也有所差异。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方面入手?”

    乐寿说得很慢,但是说得特别铿锵有力。

    就好像,这些问题已经在他脑子里面过了百转千回次了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